您的位置: 首页>>资讯动态>>行业动态
金相显微镜的几个实验技巧分享
来源: | 发布日期:2025-08-12 10:02:09
 

一、实验准备:从取样到抛光的全流程控制

1.1 样品制备核心原则

取样策略:

铸件需从表层到中心垂直取样,分析偏析现象;轧制材料需同时截取横向与纵向试样,观察表层缺陷与非金属夹杂物分布。

试样尺寸以直径/边长15-20mm、高度12-18mm为宜,便于手握磨制。

金相显微镜.png

镶嵌与固定:

小尺寸或不规则样品(如金属丝、小块状)采用热凝树脂(胶木粉)或环氧树脂冷镶嵌,避免加热加压对组织的影响。

机械夹持法适用于表层检验,需选择硬度略高于试样的夹具(如低、中碳钢)和铜/铝质垫片。

磨光工艺:

粗磨:用砂轮机或锉刀修整形状,压力适中并持续水冷,防止组织过热变形。

细磨:依次使用120、280、01、03、05号金相砂纸或水砂纸,手工湿磨时沿径向移动试样,避免弧形磨面。

机械细磨:预磨机配水砂纸,试样轻压盘面并反向转动,直至粗磨痕消失。

抛光技术:

机械抛光:粗抛用细帆布+Cr₂O₃/Al₂O₃悬浮液,细抛用丝绒+更细Al₂O₃/Fe₂O₃液,滴加抛光液并频繁转动试样。

电解抛光:适用于铝合金、不锈钢等软金属,通过阳极腐蚀消除磨痕,显示真实组织。

化学抛光:用酸或混合酸+过氧化氢溶液,操作简单但平整度较低,适合低倍观察。

1.2 设备检查与校准

光源系统:

卤素灯或LED灯需定期更换,确保电源连接稳固,调整聚光镜与光阑使光路均匀。

清洁聚光镜、滤光片与反射镜,避免灰尘影响照明。

物镜与目镜:

选择50-1000倍物镜,旋转调焦时避免碰撞样品。

目镜配网格/刻度,用于测量晶粒尺寸或缺陷间距。

二、操作技巧:参数设置与成像优化

2.1 关键参数调节

孔径光阑:缩小光阑可提升图像清晰度,但会降低分辨率,需平衡使用。

视场光阑:调整观察视野大小,减少镜筒内部反射与眩光。

滤光片选择:黄绿色滤光片吸收杂散光,优化图像对比度。

放大倍数与焦距:

低倍(50-100倍)观察整体组织,高倍(200-500倍)分析细节。

调焦时先用粗调旋钮接近样品,再用微调旋钮至图像*清晰。

2.2 照明与观察模式

反射照明:默认模式,适用于不透明金属样品,通过调整光源强度与样品台倾斜角度优化亮度。

偏光照明:旋转偏光滤光片,增强对晶体结构与非金属夹杂物的观察。

明场/暗场切换:暗场观察需调节环形光阑,突出表面散射光,适用于高反射率样品。

2.3 实时监控与调整

图像采集:使用软件(如NanoScope Analysis)时,在图片上添加标尺(放大倍数×尺长=1cm)。

动态优化:快速扫描时降低分辨率但提升帧率,静态观察时提高分辨率并启用帧平均降噪。

三、数据处理:从原始图像到定量分析

3.1 图像预处理

去噪与平滑:中值滤波去除脉冲噪声,高斯模糊平滑背景。

对比度调整:线性拉伸扩展灰度范围,非线性调整(如γ校正)增强低对比度区域。

3.2 定量分析方法

晶粒尺寸测量:截距法统计任意线段上晶界交点数,计算平均截距。

相含量分析:阈值分割区分基体与D二相,计算面积百分比。

粗糙度评估:通过线扫描数据计算均方根粗糙度(RMS)与算术平均粗糙度(Ra)。 

体视学转换:将二维平面数据(面积、长度、结点百分比)转换为三维体积百分比,需确保测量部位具有代表性且数量足够。

3.3 三维重构与可视化

倾斜系列扫描:每隔5°-10°采集一张图像,覆盖-15°至+15°范围,通过软件重构三维形貌。

伪彩色增强:将高度信息映射为颜色梯度,提升视觉效果。

四、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
图像模糊:检查调焦是否准确,清洁物镜与目镜,降低扫描速度或增加帧平均次数。

样品表面划痕:确保抛光过程正确,更换更细砂纸或抛光液,电解抛光避免机械损伤。

光源故障:更换灯泡,检查电源连接与调光器,清洁光学元件。

数据不准确:规范样品制备流程,增加测量数量以提高统计精度,定期校验图像分析软件标尺。

金相显微镜的实验技巧贯穿样品制备、参数调节、图像处理与定量分析全流程。通过**控制磨光、抛光与腐蚀工艺,结合反射/偏光照明模式,可显著提升图像质量与信息深度。掌握动态扫描、帧平均降噪及体视学转换方法,将助力科研工作者在金属材料研究中揭示组织-性能关系,推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创新发展。

【本文标签】

【责任编辑】超级管理员

相关资讯